一、大小端模式定义
大端模式(Big-endian),是指数据的高字节保存在内存的低地址中,而数据的低字节保存在内存的高地址中,这样的存储模式有点儿类似于把数据当作字符串顺序处理:地址由小向大增加,而数据从高位往低位放。
小端模式(Little-endian),是指数据的高字节保存在内存的高地址中,而数据的低字节保存在内存的低地址中,这种存储模式将地址的高低和数据位权有效地结合起来,高地址部分权值高,低地址部分权值低。
目前Intel的80×86系列芯片是唯一还在坚持使用小端的芯片,ARM芯片默认采用小端,但可以切换为大端;而MIPS等芯片要么采用全部大端的方式储存,要么提供选项支持大端——可以在大小端之间切换。另外,对于大小端的处理也和编译器的实现有关,在C语言中,默认是小端(但在一些对于单片机的实现中却是基于大端,比如Keil 51C),Java是平台无关的,默认是大端。在网络上传输数据普遍采用的都是大端。
二、编程辨别系统是大端还是小端
我的测试电脑是64位的,C语言的int型占4个字节,long long int占8个字节。16进制数AAAABBBBCCCCDDDD,在内存中的表示如下:(分大小端)
// 大端模式存储情况 内存地址 FE40 FE41 FE42 FE43 FE44 FE45 FE46 FE47 存放内容 AA AA BB BB CC CC DD DD // 小端模式存储情况 存放内容 FE40 FE41 FE42 FE43 FE44 FE45 FE46 FE47 存放内容 DD DD CC CC BB BB AA AA
用C语言实现如下:
#include <stdio.h> int main(void) { long long int n = 0xAAAABBBBCCCCDDDD; int *p = (int *)&n; if(*p == 0xAAAABBBB && *(p+1) == 0xCCCCDDDD) { printf("BIG-ENDIAN\n"); } else if(*p == 0xCCCCDDDD && *(p+1) == 0xAAAABBBB) { printf("LITTLE-ENDIAN\n"); } else { printf("UNKOWN\n"); } printf("%p\t%X\n%p\t%X\n", p, *p, p+1, *(p+1)); return 0; }
输出:
LITTLE-ENDIAN 000000000062FE40 CCCCDDDD 000000000062FE44 AAAABBBB
用JAVA语言更简单,java.nio.ByteOrder类有一个nativeOrder()方法,可以检索基础平台的本机字节顺序。代码如下:
package com.xieyincai.thread; import java.nio.ByteOrder; public class TestByteOrder {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// TODO Auto-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.out.println(ByteOrder.nativeOrder().toString()); } }
输出:
LITTLE_ENDIAN